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南阳府署与中国的官文化

黎云昆

南阳府署(图1)可能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

图1

府署大门明间前檐抱柱联为: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

上联说,阶前草绿苔青,可见民间安居乐业,少有诉讼。下联说,听到墙外鹃啼鹊噪,要想到民间可能会有冤民。

大门内一联:

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

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

下联说,为官像春雨一样,滋润万物,不留私心,为官要清廉。下联说,为官要像青竹一样,要有节气、要有浩然正气。

大门后为仪门(图2)。

图2

仪门为官署大门之内的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明会典·官员礼》载:“新官到任之日……引至本衙门仪门前下马。”

仪门明间前檐柱楹联:

民情本无顺逆,从修齐治平,可开盛世;

官品何论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

上联说,各地民情都一样,没有顺逆之分,只要尊循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政理念,就可以开创盛世局面。下联说,官品无论高低,只要公正廉明,就会成青天大老爷。

仪门后为公堂(图3),是府衙的正堂,也称大堂。大堂作为职权的象征,是府衙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大堂建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上,通过三级台阶连接地面,显示了规格之高、威仪之严,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

图3

大堂的正厅正中间挂着《明镜高悬》匾额。匾额下方是知府的案台,案台置于木质台阶之上。案台上置知府的座椅和公案。

知府座椅后的屏风绘山水、海水朝日图,隐喻“清如山水,明如日月”。公案桌上一般摆放惊堂木、印玺、笔架,象征执法权柄(图4)。

图4

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也是处理重要政务、发布政令,审理民事、刑事案件的场所。清代《钦定州县事宜》还规定,州县官每月初一、十五,还需面向百姓宣讲《圣谕广训》,推行道德教化,这种活动也在大堂举行。

大堂檐下挂一匾,上书“公廉”二字。出自宋吕本中《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大堂前檐抱柱联为: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已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上联说,为政者要戒贪,贪利是贪,贪名也是贪,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好名声,而忘记了政务。下联说,养廉要在节俭,节俭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大堂二柱上楹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事、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作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作孽,难欺天。

上联说百姓,别寻仇、别负气,别听他人教唆,跑到这里打官司,结果是枉费心机、浪费钱财,即便官司打胜了,自己也累倒了。下联说知府本人,对于百姓的官司,要入情入理,要审时度势,不能糊涂官判糊涂案,这是作孽,欺瞒不了上天。

大堂三柱上楹联:

刑赏本无私,是是非非,敢信不违民志;

毁誉何足计,明明白白,但求无愧我心。

上联说,赏罚出以公心,是非分明,不违民志。下联说,个人的生死毁誉并不足惜,明白处事,无愧于心。

大堂四柱上楹联,:

府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上联说,对百姓要和风细雨,亲善温和。下联说,办案要执法如山,不循私情。

大堂外柱上楹联(图5、6):

我与民为主,实与民为仆,任差使亦任呼来,轻煖肥甘,借尔衣我食我,我过不妨告我,我贪不妨参我,慎勿畏我谤我,是背我不能知我。

人因显作官,亦因显作孽,有阴阳必有报应,喜优怒乐,都能福人伤人,人前贯会骄人,人后贯会谄人,焉非羞人悭人,以大人而作小人?

图5

图6

上联说,名义上我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实际是老百姓的仆人。百姓可以差遣我、使唤我,我的衣食都是来自百姓。我有过错不妨指责我,我有贪腐,不妨参我。不要怕我、谤我,否则就是违我、不知我。下联说,人因显达而作官,也因显达而作孽,有阴阳必有报应。为官之人的喜怒哀乐能给人带来福乐,也带来伤害。在不如我的人前骄横,在比我强势的人前谄媚,这是令人不齿的行为,是以大人而作小人。

此联将官与民的关系,大人与小人的关系说透了,也很有一点现代意识。

大堂是知府权威的象征。大堂两侧陈列了知府的仪仗、刀枪剑戟及刑具(图7、8)。

图7

图8

知府不坐大堂时,府衙内的官员、差役即丫鬟、仆人是不能随便出入的。《大清律例》规定:“公堂,乃系民人瞻仰之所,如奴仆、皂隶等入正门、驰当道、坐公座者,杖七十,徒一年半。吏员承差人等,加一等。”

大堂前是一广场,可容纳衙役列队、百姓聚集。两边分别各是一排建筑,为知府的直属办事部门,东侧有吏房、户房、礼房,西侧有兵房、刑房、工房。

知府平日办公,并不在大堂,而在二堂。

二堂正门为寅恭门(图9),门上悬匾“清慎勤”,意为,为官者要清廉、谨慎、勤政。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实际上也是一种礼仪之门。

图9

寅恭门明间前檐抱柱联为:

重门洞开,要事事勿负甘心,方称良吏;

高山仰止,莫矜矜不持一石,便为清名

上联说,衙门事务无论大小,都有尽心尽力去做。下联说,要仰慕道德高尚之人,不能只为不贪不占,得个清名。

寅恭门明间前檐外抱柱联为(图10、11):

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

孝友睦姻任恤之谓和。

图10

图11

上联说,为人处事要恭敬、节俭、谦让。下联说,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睦邻和善,姻亲互敬,信任朋友,体恤孤寡。

二堂又称思补堂(图12),有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是知府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

图12

二堂门前联:

念厥职非轻休戚,与诸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

求斯心可问是非,惟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上联说为官者要时时想到,官职不高,但责任重大,与所属地方百姓密切相关,所以要谨慎、清廉、勤敏。下联说,为官者要问心无愧,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要做到宽严适中,不因循守旧。

二堂正中,起一木质平台,台上设公案一张,太师椅一把。后置“四品清莲”屏风。

南阳自古为冲要通衢之地,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有文章指出,南阳的知府官高一级,为四品官,而其他知府均为五品。

屏风两侧金柱联:

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

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

上联说,召父为西汉南阳郡太守召信臣,杜母为东汉南阳郡太守杜诗。二人都是南阳历史上著名的“父母官”。下联说,为官者闲暇时,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要时时想到,百姓对自己的期望。

过二堂,即是三堂(图13),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宴居的地方,设有接待室,书房。更衣室。三堂也是内宅,是官员燕居憩息之所。

图13

三堂门内联: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

但问一官两千石,所造何功?

上联说,为要官清廉。一个穷书生,十年寒窗古读,一朝金榜题名,坐上了一方大员的宝座,手里有着生杀予夺、不受制约的权力,可以把大把的公款装入私囊,在这种情况下,不贪半文,不多吃多占,能做到这一点,真是绝非易事!下联说,拿了朝廷的俸禄,就要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三堂门外联(图14、15):

不食民一饭,不爱民一钱,乃汉羊续为太守;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是宋范公作秀才。

图14

图15

上联说,不食民一饭,不爱民一钱,就要像汉朝是的南阳太守羊续一样。羊续以清廉太守而名。任上力禁奢靡,杜绝贿赂,常常破衣薄食,轻车简从。府丞曾向他献鲜鱼,他挂之庭中,府丞后来又给他献鱼,羊续就拿出挂在庭中的生鱼给他看,以绝其献鱼之念。“羊续悬鱼”成为古代拒贿清廉的象征。下联说,要像宋代邓州知州范仲淹一样,忧国忧民。

燕思堂门前联(图16):

勤补拙,俭养廉,更无暇馈问迎送,往来宾朋须谅我;

让化争,诚去伪,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

图16

上联说,要以勤补拙,以俭养廉,公务繁忙,没有空暇来迎来送往,请宾朋给予谅解。下联说,谦让、诚信,请各位父老乡亲以此教诲子弟。

燕思堂正厅(图17)正中靠板壁摆放翘头案一具,案上中间置座钟,右边放一瓶,左边放一镜,喻平静之意。

图17

翘头案前是一张八仙桌,左右两边配太师椅。

板壁上悬周敦颐《爱莲说》木雕一幅。两边楹联:

蕴智成囊,含明作镜;

凭春洒翰,席月抽琴。

上联说,公退之余,要注意修身养性,积累自己的智慧,与明辨施肥的能力。下联说,在春景中挥毫泼墨,在月光下抚琴,尽情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书房门联(图18):

课士复课民,晓起放衙勤吏治;

读书兼读律,公余退食惜春光。

图18

上联说,吏治要勤。下联说,公余之时,不能虚度时光,也要多读书。

三堂东配房门联(图19):

喜园中鸟语花香,十分煦娱;

想郊外稚驯麦秀,一样融合。

图19

上联说,府衙内花园鸟语花香,十分愉悦。下联说,想到郊外生机勃勃、田园风光,一派融合景象。

府衙内尚存两块石碑。

一为任恺自警碑(图20)。

图20

为清朝的南阳知府任恺所题书,碑文为一幅对联:

当盛怒时忍耐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边烦恼;

处极难事沉思片刻,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

上联说,在盛怒之时,不可做决定,须待心平气静之时,再下断语,这样才不会出错。下联说,处极难事,要冷静思考,仔细权衡,待精力集中时,再做处理,自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另一碑为“白菜碑”(图21),为清代南阳知府刘拱宸所立,石碑中刻画一白菜,上书:

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

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图21

上联说,为官者,不能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也要时时尝一尝白菜的味道。下联为,作为地方官,不能让自己治下的百姓面带菜色。

“菜色”是因饥饿而显现出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清乾隆年间的安徽巡抚冯钤,在其后花园种蔬菜与梅花,自题楹联“为恤民艰看菜色,欲知宦况问梅花。”(清陆以湘《冷庐杂识》)由此可知,地方官吏对此事的重视。

菜色也是亡国之色。三国后期,吴国使者薛珝对蜀国百姓生活的描述是:“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这样的国家不亡才怪!

刘拱宸作为南阳知府自然知道“民有菜色”的重要性。他不仅石刻“白菜碑”,立于府衙,时刻警醒自己,而且采取了一些列的消除“菜色”的措施。

南阳地处四战之地,屡遇兵匪之灾,加之常有水旱蝗灾,粮食欠收,灾民遍地。刘拱宸大力兴办义仓,以备饥荒。每到冬天,刘拱宸备坛粥,给棉衣,收养老幼。他还借贷赈济灾民,让灾民自谋生计。他尽力不让百姓面带菜色。

有文章披露,刘拱宸治理南阳期间,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其“署中宦眷亦食蔬食”,确实做到为官者“不可不知此味”

刘拱宸在任南阳知府前,任陈州知府(今周口市一带)。当时捻军为乱,刘拱宸以知府身份受命“督率兵勇,以为成禄(将军)等后路援应。”但因其作战不利,终于在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初十日,受到处分,“以侦探贼踪迟误,摘河南知府刘拱宸等顶带。”(清宝鋆《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此事实际也是刘拱宸的一大善举。捻军士兵都是农民,他自己所带的兵勇也是农民,怎么可以相互残忍厮杀呢?而且,这些人大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一但战死,其父母妻儿便失去了依靠,叫他们如何生活?这又会造成多少人“面带菜色”?作为地方的父母官,对上峰的指令,敷衍而过,宁可自己受辱,也要保护了一方百姓的福祉与安康,这是一般官吏所不能做到的。

有意思的是,在刘拱宸受处分44年后,此时距其去世已过去35年,光绪皇帝又为其平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二十四,光绪御批:“查明已故河南陈州府知府刘拱宸,实系功德在民,请入祀名宦祠。”(清世续、陆润庠《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现今周口(即清时的陈州)太昊陵的碑刻,尚存纪念清官廉吏刘拱宸的《刘伯郡公告思碑》。

民有菜色,历来是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执政优劣的评判标准。为政者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面带菜色,再说什么,都没用!


 

 

话题:



0

推荐

黎云昆

黎云昆

355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林业部科技司副司长。从事林业工作40余年,熟悉珍贵树种培育、森林经营、红木产业、生态产业、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以及中国古典家具的型制、结构及文化表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