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游河北易县血山村的樊(樊於期)塔

黎云昆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易县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地域。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易县有一山,名血山。山所在的村,名血山村。

血山村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这个村庄承载着战国义士樊於期的慷慨赴死、以头相助荆轲刺秦的千古传说。

从高速公路易县出口下来,走不多远就到。

本以为这么著名的村庄,应当有指路牌,以方便游人的观览,但是没有。

好在可以按照按导航走,很快来到了一个农村市场(图1)。道路很窄,路两旁小摊鳞次栉比,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过车很困难。

图1

见街面一侧,突显森森柏林,估计这就是血山了。一问摆摊的老乡,果然!

老乡很热情,还告何处可以停车,何处可以登山。

按老乡的指点,找到了登山的路口,山路为水泥阶级,已经出现损坏。(图2)。路口未见任何指路标牌。外地人慕名而来,绝难发现沿此路上去,便可找到著名的樊塔。

图2

拾阶而上,走不足30米,路就变成了林间砂石小径(图3)。这样更好,天然生态,也不会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旧。

图3

再往前,便来到了血山的山顶。

山顶建一方塔,砖石结构,三层(图4)。通高约7米,南面开门,其余三面开窗。塔为纪念战国义士樊於期所建,故称樊塔。

图4

但是,塔周围未见一纸文字说明。

血山原名樊山,也称樊馆山,即为樊於期从秦国来到燕国以后,燕太子丹在这里为他修建了馆舍。樊於期就是在这里当着荆轲的面自刎而死,献出了自己的头颅。当时鲜血洒在了这座小山上,于是将樊山改名为血山,村名也改作血山村。

樊塔,也称镇灵塔、血山塔。塔顶未设塔刹,意即樊於期无头塔,塔形四面,寓意有四肢而无头颅。

樊於期的故事,不是民间传说,司马迁的《史记》有载。

这也是一曲悲壮的挽歌。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欲刺秦王,便收留了得罪於秦王,并被通缉的秦国大将樊於期。燕太傅鞠武认为这是“委肉当饿虎之蹊”,自取其祸,不如将樊於期送至匈奴。燕太子丹表示:“樊将军穷困於天下,归身於丹,丹终不以迫於彊(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建议太子丹去请教智深而勇沈的田光。田光以年事已高、无能为力告辞,但推荐太子丹交结荆轲。临行时,太子丹嘱咐田光,所言之事系国之大事,不可泄露外人。田光立即找到荆轲,将会见太子丹事转告。并说:“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遂自刎而死。成就了又一个战国义士。荆轲见太子丹,言欲刺秦王,需有“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太子丹表示地图没有问题,但樊於期“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告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并言:“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解衣露肉,扼腕答道:“此臣之日夜切齿腐(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言毕,拔剑自刎。活脱脱一位大义凛然的义士。

樊塔周围似有石墙围绕(图5),现今仍模糊可见。

图5

樊馆及樊於期自刎处,是有出处的。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樊於期故城,县西十三里。於期授首荆轲处。”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太子丹馆渐离处。又东出范阳,合濡水,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荆轲处。”

樊馆所设之地即传今之血山。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载:“樊馆山,在州西南七里,俗传为樊於期授首处,又名血山,今有村。”

樊於期的读音也有讲究。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盫随笔》载:“樊於期,燕人名也。於,音乌,误作本字。”

清末民国初民俗学家张亮采《中国风俗史》载:“战国时代,强力轻死之风尤甚,故任侠刺客如豫让、要离、墨子、孟胜、徐弱、聂政、蔺相如、信陵君、朱亥、毛遂、鲁仲连、王蠋、虞卿、平原君、唐雎、缩高、荆轲、高渐离、田光、樊於期辈,皆先人后己,勇悍坚卓,其轻死重义之风操,若能尽轨于正,固可使社会上无不平之事也。”

这个结论很重要。有轻死重义之人,社会上就无不平之事。

战国时代,燕赵之地,人才辈出,皆因“重义轻生”而起。

易县血山塔是燕赵文化中“重义轻生”精神的象征。

易县战国文化,遗迹多多,应当很好地发掘弘扬。


 

 

话题:



0

推荐

黎云昆

黎云昆

364篇文章 42秒前更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林业部科技司副司长。从事林业工作40余年,熟悉珍贵树种培育、森林经营、红木产业、生态产业、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以及中国古典家具的型制、结构及文化表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