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木制的兵器

黎云昆

 

木材可以盖房子,可以制作家具,当然还可以制作兵器。

兵器的制作大约要远远早于房子和家具的制作。人们在“构木为巢”以前,早已进入了战争的年代。

《吕氏春秋》载“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凡有人群,必有“长”、“君”、“天子”,而这“长”、“君”、“天子”是打出来的。要打,自然就得有兵器,单凭拳脚和牙齿干不过手执兵器的敌人。

最早的兵器,当是最容易搞到的木棍,也就是上文所述“剥林木以战”,这种兵器慢慢演变成熟,终至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棍术”,并且一直用到现在。一枝木棍,可“打、揭、劈、盖、压、云,扫、穿、托、挑、撩、拨”,实在是不得了。此外,棍还可以横扫一大片,这也是其他兵器难以具备的。后世发明的兵器实际上大都由棍的功能演化而来,因此,棍为“百兵之首”。

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大梢子棍、手捎子棍等等。棍的长短也各不相一,短的一米多,长短可达四米。

棍多由材质坚重或富有弹性的檀、枣、栗、桧、白蜡等木造成。

据说,以武功而据有天下的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手执的便是这种兵器,即所谓“一棍平天下”。“太祖棍”直至今日,仍然是著名的武术流派。赵匡胤的棍是用什么木材制作,现在已无可考。民间传说,赵匡胤的棍是用枣木做的,被人打断成两截,赵仍舍不得扔掉,叫人以铁件将两截接起来,于是就发明了两截棍。枣木是北方最硬重的木材,赵匡胤以枣木做棍,应该是可能的。

曾任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吴甡曾详细记述了枣木棍的威力。他在《忆记》中写到:“显道神大疑,于二月离巢出掠,率众东下,诸将失色。予独喜曰:‘虎伏深山,猝难得擒,出而御人,虽咆哮易擒耳!’乃悬重赏犒兵,出师追至忻代山中,遇贼大战,贼首持枣木棍,立马大呼曰:‘我显道神也,敢来决战?’虎大威(曾任陕西总兵官,署都督俭事)一箭正中其喉,仆马获擒,诸贼披靡,杀七百余级凯旋。诸将谒予忻州曰:‘果如本院所料,凶渠死,余易灭也。’显道神死,升至忻州。予验其状,果狰狞,所持枣棍,重三十余斤,长九尺。军士言:‘马上舞之,若猛兽扑人,锐不可当。’往日与战,为所击毙者甚多,人皆认其面貌。今一箭而毙,殆天亡之矣。”

清时曾任苏松提督,加太子太保、左都督的梁化凤也使一枣木棍。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军攻金陵(今之南京),时任崇明总镇的梁化凤入援。梁率军直冲郑成功左先锋杨祖之营。“杨祖兵尽藤簰,就地滚杀。化凤用枣木大棍,概以棒之,执簰者乱倒于地,弃甲曵兵而走。” (清彭孙贻《靖海志》) 梁凭一根枣木大棍,一战解金陵之围,郑成功只得败走。

棍的材料可以是柳木的。康熙年间涞水知县甘汝来便以柳木棍责打不法旗人。当时涞水:“大小一百零八村,土著不过十之二三。其余悉系旗人,安分守法者固多,而恃势横行者亦复不少。” (《甘庄恪公全集》)按当时的官例,汉官不得擅责旗人。“余请于上司,凡不法者,许以柳木棍鞭之。旗人稍自戢(收敛之意)焉。” (同上)在甘汝来治涞水期间,康熙的三等侍卫毕里克到涞水调鹰,其仆捶民几至于死。甘汝来不畏权贵,以咆哮公堂的罪名逮捕毕里克,并将其仆戴枷锁收监。此事闹大了,没有一个汉官敢动康熙的侍从。于是,此事下刑部议:免去甘汝来官职,毕里克罚俸。最后,还是康熙皇帝公道,改为:夺毕里克职,汝来无罪。甘汝来后官至吏部尚书,仍兼领兵部,加太子少保。清李世忠《梨园集成》载:“圣上赐我柳木棍,单打皇亲犯法人。”就是说的这段事。

棍的材料还可以用木质藤本,也称藤棍。明陈洪谟《(嘉靖)常德府志》载:“成化元年例:在外四品以上官,用锡槊藤棍各一对,七品以上官用藤棍一对。”由此可知,藤棍当为官员仪仗的制式配置。明丁元荐《西山日记》记载了一件关于藤棍的趣事:“张庄节为刑部尚书,歇衙后回家路上,遇醉汉夺去其藤棍。公不问径归。及(醉汉)酒醒问其妻曰:‘囗日醉归,有甚事故?’其妻曰:‘汝带一藤棍回。’其夫视之曰:‘此文官棍子也。’访之,是张尚书。明晨头顶其棍,跪长安街。少项,公至,双藤缺其一,此人叩头,请死。公命隶人(仆人)取其棍,竟不问。”

棍不需要发明,本能而已。棍以后的兵器就需要发明了,这发明主要归功于蚩尤,即前文所述的“蚩尤作兵”,以致蚩尤被尊为战神、兵祖。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连秦始皇、汉高祖都概莫能外。蚩尤曾与炎帝和黄帝作战,后兵败被杀,但死后却受到了高规格的祭祀,看来古人并不以成败论英雄。

棍以后发明的兵器逐渐增多到十八种,也就是所谓十八般兵器,即“刀、枪、剑、戟(含戈)、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当然还有其他版本)。

这十八般兵器中,棒是与棍是最为接近的,大约也是除了棍以外,最先发明的木质兵器。棍与棒两者常常发生混淆,以致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棍的粗细是不变的,棒则粗细不同,其端部膨大,以利打击。因此,棒的威胁力远比棍为大。

与棒类似的兵器还有殳。明周鉴《金汤借箸》载:“考古之殳长丈二,而无刃,略如今俗所谓木棍者。古人用于车上,故宜长。今用于步兵手执,以击马足,宜与人相称。古作八棱,今宜于人手所执䖏为圆形,而于其半至末为八棱。备此一器,以击虏之马足。盖亦不减宋人用麻扎刀也。” 此种兵器手握处未能圆形,易于把握,打击部为八棱,增加了打击的力度。故也可以认为是棒的改进型。

清屈大均《明四朝成仁录》记载了一件使用枣木大棒的英雄。文中写到:“韩识,武功(县名)生员(秀才),崇祯七年,守堡御贼,堡陷,挺枣木大梃,当门击毙数贼。贼壮之,不欲即杀,识骂,被磔而死。” 梃即棒。文中所说的“贼”,当指李自成。韩识,以秀才之身,挺枣木大棒,毙敌数人,也的确不简单,由此也可见枣木大棒的威力。

与棒相类似的还有拐,系由棍的端部加装一短横柄而成,类似民间的拐杖,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这种兵器据说是孙膑发明的,孙膑被人挖去了膝盖骨,只好借助拐来走路,于是就将拐作为兵器发明出来。现尚有演练“孙膑拐”的。其实,孙膑也是很可怜的,这么伟大的人物,他的真名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知道。“膑”,不是他的名,是刑名,指剔去膝盖骨的酷刑。现在,警用器械之一的警拐,就是在拐是基础上演化而来。

和拐相近的兵器是杖,佛家称禅杖、锡杖。《水浒》中的鲁智深和《西游记》中的沙和尚便是持了这种兵器。佛家使用禅杖最有名的当是佛祖释迦牟尼。唐玄奘法师所作《大唐西域记》载:“那揭罗曷国城东三十余里至醢罗城,如来锡杖,白铁作镮,旃檀为笴,寳笥盛之。” 如来即释迦牟尼。此言佛祖锡杖杆为旃檀。旃檀即檀香,檀香木不仅是高级香料、药材,也是名贵的木材,其材质极其坚硬,且为佛家圣物。不过,对于佛祖所持锡杖的材质还有一说。唐释道宣《续高僧传》载:“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笴。”即佛祖锡杖的杆是紫檀的。紫檀是所有木材中档次最高的,与佛祖的身份相配。当然,锡杖除作为防身的武器外,还有许多功能,如托钵行乞时,用以摇动来提醒施主;振锡发声,用以驱逐野兽害虫;行路时用以支撑身体等等。

十八般兵器中有枪,枪的前身是矛。矛应当是在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兵器。棍只能用于击打,不能用于刺杀,刺杀更能使敌人致命,而且会使令人恐怖的鲜血流出来,于是矛便发明出来。最早的矛,是将棍的端部削尖,用以刺伤敌人。后来索性将打磨锋利的石头绑在棍上,形成对敌威胁更大的武器。再后来就在棍的端部安上青铜的矛头,再往后,又安上钢铁的矛头,于是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矛。《三国演义》中张飞就使的这种兵器。

矛为兵器中最长者,故有丈八蛇矛之称。但用于近战,矛就显得太长,运用起来多有不便,故枪的使用便提上日程。枪的尺寸约为一人多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短矛。

岳飞使的兵器便是枪,是岳家枪的创始人。岳飞年少时枪术就“一县无敌”。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也使枪,那便是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身为大唐盛世的皇帝,唐玄宗使的枪也非同一般,这枪是用沉香做的。据《册府元龟》(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的历代君臣事迹集)记载:“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癸亥,亲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戈鋋金甲,照耀天地。列大阵于长川,坐作进退,以金鼓之声节之三军,出入号令如一。帝亲擐戎服,持沈香大鎗,立于阵前,威振宇宙。长安士庶,奔走纵观,填塞道路。”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年方28岁,可谓功盖天下、威风八面、踌躇满志。这年的三月唐玄宗刚刚带兵发动了“先天政变”,杀了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三年以前(即710年)李隆基曾与这位姑姑一起合谋,起兵杀了韦皇后,史称“唐隆之变”。通过这两次事变,唐玄宗彻底结束了自武则天以来“后党”专政的历史,并且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沉香与其他的木材不同,系因其木材中的内置韧皮部细胞破裂,细胞液浸润至木材所致。故沉香的形成十分不易,形成大料更属不易,而形成的大料坚韧无比且能制成兵器,怕只有唐玄宗这样的帝王可以使用了。可惜的是,玄宗53岁时认识了杨玉环,此后,就不再耍他的沉香大枪了,唐朝的军队也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致10年后,安禄山造反,轻而易举便拿下长安。

槊是在棍的端部装上金属的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

隋末唐初的虎将单雄信便手执一柄枣木槊。清宋长白《柳亭诗话》载:“雄信种枣树十八年,伐为槊,号寒骨。” 单雄信后投王世充。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战,单雄信跃马奋槊,几及秦王。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横刺雄信坠于马下,则整个历史可以改观。单雄信是山东曹州(今属菏泽)人,但其从军以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山西潞州(今属长治)度过的北宋开国大将呼延赞也执枣木槊。《宋史·列传第三十八》载:“雍熙四年,加马步军副都军头。尝献阵图、兵要及树营砦之策,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 呼延赞,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山西自古以来便是著名的产枣区。

兵器中的戟(含戈)、斧、钺、钩、叉、抓、镗、等兵器的杆多为木质。木质与其他材料相比,易与掌握,运用灵便。

其余兵器或铜、或铁,但手柄多为木质的,只有木质手柄,把握起来才会有舒适感,且不易在格斗中滑脱。

龙泉宝剑的剑柄和剑鞘多为花榈木制作。龙泉一地除了出产铁矿石外,也长有花榈木。花榈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与龙泉宝剑可称为天作地和。1956年,龙泉宝剑制作艺人精心制作了一把龙泉宝剑献给毛泽东主席,其剑鞘即为花榈木所制。

与龙泉宝剑一样,宝刀把多为珍贵木材所制。明·曹昭《格古要论》载:“凡刀靶鸂鶒木为最,花羊角次之,他物不及。” 鸂鶒木即为鸡翅木,其树种名称为铁刀木,我国云南和两广、海南均有种植。

名贵的刀把也有用香料木的。清佚名《百寳总珍集》载:“刀靶儿多是沉香、玛瑙、犀象、江猪牙、香珀、白玉、青玉之属。象牙者不甚直钱,青玉多发官宦。”此说将沉香刀把列为第一。宋·周密《云烟过眼录》里记述了南宋皇室部分藏品中的一把箆刀:“箆刀一,其铁皆细花文,云:‘此乃用银片细剪,又以铁片细剪,如丝髪。然后团打万搥,乃成自然之花。其靶如合色乌木,乃西域鸡舌香木也。’”此刀靶为鸡舌香木。

十八般兵器外,还有弓弩。

弓需用坚硬有弹性的木材制作。《周礼·考工记·弓人》:“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尔雅·释木》:“檿桑,山桑。”璞注:“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郝懿行义疏:“今山桑叶小于桑而多缺刻,性尤坚紧。”

制弓材料,柘木为上。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古史考》做了很好的解释:“乌号柘树,枝长而乌集,将飞枝弹乌,乌乃号呼,以柘为弓,因名乌号。”此说为,乌落柘树枝,将柘枝压弯,乌飞时,压弯的柘枝反弹飞起的乌鸦,以致引起乌鸦的嚎叫。由此可知,制弓用柘木,其原因在于柘木的弹性好。“乌号弓”相传为黄帝所用之弓。

至于弩,则多为硬木所制。

《大清会典图》中射虎弩用楠木:“弓如双机弩,弓之制:臂以柟木(楠木)为之,长三尺二寸二分,面平通凹背空,半以限弓,弣向外,后开孔,横笴贯之。以木片扣弦入括,置地覆苇,系绳为机,触之则发,臂下平衔,直木前后设桩如凳式。”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如意弩用鸂鶒木:“如意弩,木弓傅角,背饰红桦皮,两弰圆曲,朱丝弦,径五寸三分,弦中施扣臂,以鸂鶒木为之,通长一尺二寸四分,面平,末俯首饰象牙,微凹。”

至于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用铁力木的。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今东西山尚有云榄、云洋(均为傜人)诸种人,率短小蹻捷,上下如猱玃,带三短刀,持铁力木弩,弩长二尺,重百斤。头作双槽,钉以燋铜锴铁。药箭长仅尺许,无事射猎为生,有事则鸣小铛,举众蠭起,以杀人为戏乐。”

对于珍藏级别的弓弩所使用的木材,清佚名《百寳总珍集》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凡看弩桩儿,先看不曾冲动,浮动不裂为妙,弓儿不要蹙动者。好弩桩亦有数等,象牙桩第一,并金银拨手,约直钱百千以下,低者不下五十千。其次乌木成蛮道。乌木、海藤、龙栢木、荔枝木、枣木、紫荆、花黎、鳯尾桑,此数等皆是弩桩材料。其次弓好者,紫速雷、黄速雷、竹速雷,其次柘木,有黄柘、雁木、山桑皆是弓材料。”

近代西方的枪械传入之后,木材一般用于制做枪托,木质的枪托可以减缓子弹射出时产生的后坐力,保持枪手在射击是时的身体平衡。在与敌近战时,枪托也是非常有用的肉搏武器,故枪托的选材既要求富有弹性,又要有相当的质量、硬度和刚度。枪托的材料主要为:水曲柳、黄菠萝、橡木等。见图一、二。

当然,收藏级的枪托用材则选择更高级的木材。如,火枪传入之后,清廷为康熙皇帝也制造了几种火枪。《皇朝礼器图式》记载了康熙的两种御制火枪,一为圣祖仁皇帝御制自来火二号鎗:“铸铁为之。重三觔,长二尺八寸,口囗金兽,面前起脊。后四棱受药一钱二分,铁子一钱八分五厘。鸂鶒木床,床末不加饰,余俱如御制自来火大鎗之制。”一为圣祖仁皇帝御制小禽鎗:“铸铁为之。重五觔七两,长三尺二寸八分,受药一钱五分,铁子二钱七分。鸂鶒木床,床末饰象牙花文,余俱如御制禽鎗之制。”这两种枪是供皇帝使用的,因此用了鸡翅木。

现在,军队使用的制式步枪枪托大多改用塑料的了,但射击运动所用的枪的枪托和手柄还是要用木材。见图三、四。

木制的兵器

图一

木制的兵器

图二

木制的兵器

图三

木制的兵器

图四

话题:



0

推荐

黎云昆

黎云昆

31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前副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熟悉的业务:营造林,珍贵用材培育,森林经营,林产工业企业管理,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中国古典家具的型制、结构(榫卯结构)、文化表达。到过除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以及世界上36个国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