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京的神木

黎云昆

 

 

 

就木材而言,北京最神奇的不是能制作宫廷家具的紫檀、黄花梨,而是神木。

神木之得名,源于明永乐皇帝营建北京皇宫。明永乐四年,成祖朱棣与群臣议决,取大木营建北京皇宫。大木取得后,“工部尚书宋礼言,有大木数株,不藉人力,一夕出大谷,达于江,盖山川之灵相之。赐其山名神木山,遣礼部郎中王羽祭之,且建祠立碑。命翰林院侍读胡广制碑文。”(明张辅《明太宗文皇帝实録》)胡为文渊阁大学士,曾任内阁首辅,遂做《神木山神祠碑文》。文中写道云:“永乐四年,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围以寻丈(指八尺到一丈之间的长度。)计者若干,踰寻丈者数株,计庸万夫力乃可以运。将谋刊除道路以出之,一夕木忽自行,达于坦途,有巨石巉然当其冲。夜闻吼声如雷,石划自开,木由中出,无所龃龉。度越险岩,肤寸不损。所经之处,一草不掩。百工执事,顾视讙哗,踊跃交庆。事闻廷臣,稽首称贺。谓圣德所致。”这批据传可以自行的木材中最大者,“长六丈余,横卧于地,骑者隔木不相见。”(《养吉斋丛録》)这棵木材没有被用来建设宫殿,而是奉为神木。

一、神木地处北京的什么位置

(一)地在城外

较早提到神木的是明朝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的何士晋,他在成书于1615年的《工部厂库须知》中写道:“神木厂,营缮分差,掌收各项材木。先朝营建时,有巨木蔽牛浮河而至,疑为神木,厂遂得名。地在城外,以便湾厂轮运。岁时储积,以供取用。所积每多于山台两厂。” 文中山台两厂,指山西大木厂与台基厂,此两厂与神木厂均为明初营建紫禁城时贮存木材的场所。神木厂的得名,源于神木,而神木系“先朝营建时,有巨木蔽牛浮河而至,疑为神木”。文中指出,当时的神木厂位置城外,但未指明具体所在。因文中提到“以便湾厂轮运”,当在北京城的东郊,因所有营建北京城的大木均由运河转运,运河来自北京东方。此文未提及前文所述的那棵神木。

(二)崇文门外

执此说者,历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于敏中(1714——1780)。他在《日下旧闻考》写道:“原正徳三年六月,开设神木千户所。先是朝阳、崇文门外大木厂二,调镇朔永平遵化等三十四卫所军士千人护视神木,至是军士陈志等奏,往来勤苦,乞比蕃牧嘉蔬事例,改设一所。兵部覆奏,从之(《明武宗实録》)。原七年三月,革神木千户所(《同上》)。原十年六月,复设神木千户所于朝阳门外,从太监张鋹请也(《同上》)。补:工部设五大厂,一曰神木厂,在崇文门外,额发军千名办工。一曰大木厂,在朝阳门外,即獐鹿房厂也。”此文也未涉及前文所说的神木。《光绪顺天府志》也提到,神木厂在崇文门外,大木厂在朝阳门外。

(三)东直门外

吴振棫(1790~1870)在《养吉斋丛録》中记载:“黄木厂在京师东直门外,其木长六丈余,横卧于地,骑者隔木不相见。土人称曰神木,相传明初建北京时,自南方致者。” 吴认为神木位于东直门外。东直门外也可能有神木厂(黄木厂),但不大可能那棵神木,原因在于东直门距运河太远。吴大约没有亲自做过考察。

(四)广渠门外

清徐寳善 (1790年-1838年)《壶园诗钞选》也做了《神木歌》,其序为:“京师皇木厂,有神木焉。相传明永乐中征木于蜀之马湖府,计庸万夫之力乃出水,一夕木自达于途,行声如䨓,巨石为开,肤寸不损。至燕以其神也。置不用,俾作鎭东郊,今覆以亭㼧瓴翼。然木之材长六十二尺,其竟高可隐人,中空如槎。在今广渠门外里许。” 徐寳善说得更清楚了,这棵神木就在广渠门外。

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也说:“广渠门,明嘉靖时建,本朝因之,増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髙可隠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大清一统志)。臣等谨按,神木厂神木,今存皇上御制神木謡,恭载卷内。”

以诗名重天下的汤鹏(1801一1844年)作神木謡并序:“明永乐时取木于蜀之马湖府,计庸万夫之力,始可出水,而木一夕自达于涂,行声如雷,肤石为开,至燕以其神也。俾作镇东郊,今广渠门外皇木厂神木在焉。” 汤鹏也认为此神木位于广渠门外皇木厂。

《(嘉庆)大清一统志》载:“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因名。本朝乾隆年间,高宗纯皇帝经临其地,有御制神木谣。”

(五)东便门外

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的英和(1771年-1840年)。写过《神木行并序》:“东便门外黄木厂,有巨木长六十尺,相传永乐建北京时,自南方轝致,因不中规矩,故弃置于此。癸亥戊寅,两邀御制诗章,近又置祠岁祭。余偶道经,土人指以告曰:此黄木也!因作神木行。”东便门与广渠门相距不远,可以认为所指与广渠门外同为一处。英和是亲自去的,所写内容应是可信的。

(六)沙窝门外

清李虹若《都市丛载》:“黄木在沙窝门外,地名黄木厂。其木系金丝楠木,高矮长短七丈有余,系鎭东方。” 沙窝门即广渠门。署名“黄城根下”的作者着文《广渠门为何又叫“沙窝门”》谈到:“据说清代南方各省大员进出北京,都走广安门。而谪贬失意的官员出京,则不敢走广安门,怕遇见熟人。而常走广渠门到张家湾上船,顺运河南下。广渠门内外寺庙很多,但这些寺庙大多香火不盛,渐渐演变成为客死京城的外省人的停灵之处,寺庙就更显得冷清,寺庙周围除了菜地,便是坟地。一些无力将死者运回原籍的人就都埋在这里。形成为“乱葬岗子”,杂草丛生、坟墓无序,极其荒凉。从事丧葬行业的总要在“乱葬岗子”里预先挖一些“半大的坑”(不够长,也不够深),如同今日之“占地儿”,待灵柩抬到再继续深挖到合乎要求。这半大坑在行业内叫“等坑”,俗称“沙窝子”。由于广渠门外乱葬岗子里有众多的沙窝子,广渠门也就因此得了“沙窝子门”的别称。”

乾隆在1758年亲自写了一首神木谣,其序为:“都城东有巨木焉,其长六十余尺,卧于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相传前明时所置,以应甲乙生气云。作神木谣。”乾隆也没有说神木的位置。但乾隆这首诗的碑刻就立在广渠门外黄木厂内。

此碑及相关建筑在民国时尚在。当时北平市工务局根据北平市政府训令 (1936 年1 月4 日) 甲字第23 号令,查有关于历史文化之碑版,造像,画壁等古迹古物。第二工区呈文:东便门外黄木厂地方,横有巨木一株,名曰神木,长约六十余尺,建有库房贮存,另有碑刻记其事。并附北京档案史料:东郊东便门外黄木厂地方,有古树一株横于地上,周围约三十尺,长约六十尺,建有库房七间,以资贮存,惟多年失修,房屋坍塌。另外建亭一座,内立石碑,以记木之来由,命名神木, 并有房屋数间,名曰神殿,查建筑物属于清乾隆时代,俗传该木为东方甲乙木之应证,其碑亭石刻尚属完整,可资拓印。

综上所述,可知明清时北京的神木厂(有的也称黄木厂)并非一处,崇文门外有、东直门外有、广渠门外有,通州也有。但神木厂并不一定都是放置那棵神木的,而放置那棵神木的只有广渠门或者说东便门外神木厂。有作者著文,认为明时此神木原位崇文门外神木厂,清时又将此木运往广渠门外神木厂。此说大有疑问。若大的原木走陆路,从崇文门外运至广渠门外,这要耗费多少人工?胡广所言“庸万夫力乃可以运” (《勑建神木山神祠之碑》),当不为虚言。即便是在今日,要移动如此巨大的木材也绝非易事!事实上,此神木由南方走运河运至通州,又由通州沿通惠河运至广渠门外神木厂。即不中用,且又神奇,只能放置原处,断无运来运去的必要。所以,这神木不可能位于崇文门外,也不可能位于东直门外。按“其围卧地蔽骑者”推断,此木直径当在3米左右,以当时的加工技术,也很难处理这么大直径的木材,故只能放置不用。此外,此木太过神奇,即使能够加工,工匠们大约也不敢下手。

二、神木是什么木

清阮葵生(1727~1798年)的《茶余客话》载:“神木厂所积大木多永乐时旧物,木各有名,刻字为记。最大者为“樟匾头”又曰张点头,围径二丈余。又王二姐,嫌河窄,混江龙等,名朽栏弃,掷对而人立尚不相见。” 神木厂所积大木,最大者,当为前文所说的神木,此木名为“樟匾头”,以名度之,此神木当为樟木。清道光举人,学无不精的俞正燮(1755~1840)《癸巳存稿》:“大淸一统志言,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春明梦余录云,大木,樟也,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今见其木长乃六丈余。”由此观之,此神木是为樟木。

清李虹若的《都市丛载》中直截了当地明言:“其木系金丝楠木”。

民国天台野叟《大清见闻录》载:“京师俗传有五镇。东方之镇为黄木厂,其木系金丝楠木,长七丈有奇,围两丈余,不知置自何年,覆以厂栅,围以石栏。清高宗(乾隆)所书碑碣等在焉。”此说也是明指为金丝楠木。

能够说清楚这一神木来源的还是胡广。胡在《神木山神祠碑文》文中写直言:“永乐四年,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马湖府管屏山一县,四长官司:泥溪长官司、夷长官司、蛮夷长官司、沐川长官司。”

明虞怀忠《(万历)四川总志》:“神木山:沐川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一夕不假人力移数里。遂封为神木山,岁时祭之。”

元胡古愚《树艺篇》载:“骰栢楠木,出蜀马湖府,纹理縦横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芲者价髙。四川亦难得。又谓之骰子栢楠,今俗云閗栢楠。” 骰栢楠为楠木中的上品。

马湖府位今四川屏山县,据蓝勇所撰《四川屏山县神木山祠考》记载,胡广所撰神木山碑,1944年被毁,其原因在于此碑所用之石可以打火,当地人称火石碑,故碑被人们打碎做了打火石。由此可知,此神木出自马湖府无疑。

综上所述,神木当为楠木,而非樟木。

当然,此木是否一定是金丝楠木,还难以断定。

三、神木的下落

神木自明永乐五年历经兵火战乱,至文革初期尚在。《北京晚报》2000年07月02日发表了《北京钢琴厂抢救乾隆御笔“神木谣”》一文,文中谈到:“在“文革”中,厂里(北京钢琴厂)决定将残存的“神木”锯成板材,经钢琴厂的能工巧匠之手,做成了20张光可鉴人、气度非凡的条桌,以留纪念。”文革中打杂抢烧了不少文物,这么一根与封建皇帝“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有重要关系的木头,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那20张“光可鉴人、气度非凡的条桌”,也不知还健在否。不管怎么说,反正这神木是没有了!

四、神木的作用

神木之所以神,不仅仅在于大,而在于此木不假人力,可以自行。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大家都会这样想。这么大的木材,从四川的一个由土司管辖的偏僻地方运到北京,没有神力相助,是不可能的。所以,永乐皇帝封产出神木的山为神木山,且专门派人到山上立碑建祠祭祀。

乾隆皇帝也曾两次写诗盛赞神木。

乾隆皇帝1743年写了一首神木行。其序为:“黄木厂有巨木,长六十尺,其围卧地蔽骑者,弗相见也。土人称曰神木。相传明初建北京时自南方轝致之,以其不中绳墨,故弗用。其皮肤因年久剥蚀,视昔为犹减云。”

1758年3月,乾隆皇帝又做了一首神木谣,此次他亲临现场,诗中有“便中一览城东隅”之句。诗中特别提到此神木“逺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权舆。”之句。

按五行理论,甲乙在五行方位上对应的是东方、东方对应的属性是木、甲乙对应的五行颜色为青色。神木位于北京城的东方,故为北京的东方之镇。其余四镇为: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另一说为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系聚土为山)。

英和的《神木行并序》载:“东便门外黄木厂,……癸亥戊寅,两邀御制诗章,近又置祠岁祭。”其诗中有“亭亭芝盖省东方,俯览神木考其详。睿藻两颁碑并勒,遣官致祭牲醪香。”即指乾隆两次写诗赞颂神木,后此地置祠岁祭。“亭亭芝盖省东方”当有此木为北京东方之镇的意思。

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清吴振棫《养吉斋丛録》载:“每年二月掌仪司奏派祭黄木神之大臣。”掌仪司内务府所属机构,掌内庭祭祀礼仪乐舞。由此可知,祭祀神木已经成为皇家的固定礼仪。不过吴振棫的描述与事实尚有出入,吴以为祭祀神木在二月,也就是春季。春季万木复苏,祭祀正当其时。但清廷不仅在春季祭祀神木,秋季也要祭祀。

上海《申报》自1827年在《京报全录》专栏中开始记载内务府、掌仪司致祭黄木神之大臣事迹。除个别情况外,每年二月、八月(均为阴历),即春秋两季,清廷均派出致祭黄木神之大臣进行祭祀。即便是闹义和团一直闹到八国联军入京,慈溪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也没有中断过。对神木的祭祀一直延续到1906年,此后申报未对此再做报道,五年以后,清朝政府垮台。由此可知,清廷对神木(黄木)的祭祀是十分重视的。

 

五、重建北京五镇之东镇

北京的五镇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李虹若《都市丛载》中对北京五镇做了详细的描述:

(东镇)黄木:

大木翰囷(疑为轮困)百丈高,东方作鎭记先朝。磈奇犹忆岩呵褭,老干亭亭耸碧霄。

(南镇)燕墩:

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西镇)大钟寺(钟):

钟大难悬梁上穿,深深楼覆韵飘然。游人到此占祥瑞,鹅眼靑钱费万千。

(北镇)昆明湖:

昆明湖上晚晴初,眼望铜牛柳半疎。水远楼深难画处,顿教俗虑自消除。

(中镇)景山:

地安门裏绕红墙,树影重重映夕阳。玉蝀金鳌桥上望,煤峯耸峙在中央。

李象寅、字虹若,曾任军机章京,善书。所著《朝市丛载》,记述了清代北京都北京的神木城、衙署、厂肆、人物、文物、掌故等。从上述诗中可以看出,至少是在清代,人们对北京的五镇是这位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的。

北京的五镇对于北京城市建设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都有重要意义。北京的五镇中西镇大钟寺的大钟尚在、北镇昆明湖尚在,中镇景山尚在,南镇燕墩也尚在,惟东镇神木没有了。

然而,东镇是北京的五镇之首,没有东镇,就没有北京的五镇。因此,将东镇重新建起来,很有必要。然而,要重建东镇的景观,需要一棵直径3米的楠木,没有地方可以搞到如此巨大的楠木!

的确,楠木是没有那么大的了,但现市场上巨大的木材还是有的,直径1米以上的木材在市场上还是可以很容易找到的,见图一、二、三。

可以考虑在广渠门外,惠通河畔,选择适当地点,重建神木景观。在木材市场尽可能选择径级巨大、干形通直的原木一段,移至该地,并建厅堂一处展放。还可建碑亭一,放置乾隆亲笔书写的“神木谣”御碑;另建祠堂一处,供奉神木神。

 

 

附录:晚清致祭黄木神一览表

 

表  晚清致祭黄木神一览

 

 

申报报道时间(阳历)

奏派时间(阴历)

事由

派出大臣

1872年10月7日

八月十七日

掌仪司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广顺

1873年10月28日

八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师曾

1874年4月6日

二月十五日

掌仪司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师曾

1874年10月7日

八月二十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毓清

1875年9月25日

八月十六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广顺

1876年3月28日

二月二十二日

掌仪司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毓淸

1876年10月20日

八月十六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茂林

1877年10月1日

八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茂林

1878年4月1日

二月十五日

掌仪司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茂林

1878年9月23日

八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楹瑔

1879年3月20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文璧

1879年10月14日

八月十七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文璧

1880年10月2日

八月十八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锡祉

1881年4月8日

二月二十一日

掌仪司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广麟

1882年4月16日

八月二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文璧

1882年10月6日

八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志和

1883年4月1日

九月二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巴克坦布

1884年3月20日

二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帅曾

1884年10月13日

八月十七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齐克森布

1885年4月8日

二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巴克坦布

1885年10月2日

八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巴克坦布

1886年4月2日

二月二十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耀年

1886年9月20日

八月十七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巴克坦布

1887年3月16日

二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耀年

1887年10月6日

八月十三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崇光

1887年10月6日

八月十三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之大臣

崇光

1888年4月3日

二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文璧

1888年9月30日

八月十七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派

崇光

1889年3月29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嵩申

1889年9月21日

八月十六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巴克坦布

1890年3月14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巴克坦布

1890年10月8日

八月十七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巴克坦布

1891年4月1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巴克坦布

1891年10月2日

八月二十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巴克坦布

1892年3月22日

二月十三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崇光

1892年10月8日

八月十一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崇光

1893年4月10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巴克坦布

1894年3月29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崇光

1894年9月20日

八月十三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崇光

1895年10月12日

八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启秀

1897年4月4日

二月二十一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启秀

1898年3月24日

二月二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怀塔布

1898年10月11日

八月十六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世绩

1899年4月13日

二月十八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祥年

1899年9月28日

八月十四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崇光

1900年4月1日

二月二十一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毓秀

1902年4月9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文廉

1902年10月5日

八月二十二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英瑞

1903年4月4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文煦

1903年10月17日

八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英瑞

1904年4月17日

二月十五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继禄

1905年6月9日

二月十八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文煦

1906年5月14日

二月二十六日

内务府奏派致祭黄木神

文煦

 北京的神木

图一

北京的神木

图二

北京的神木

图三

话题:



0

推荐

黎云昆

黎云昆

31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前副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熟悉的业务:营造林,珍贵用材培育,森林经营,林产工业企业管理,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中国古典家具的型制、结构(榫卯结构)、文化表达。到过除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以及世界上36个国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