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一瞥——梅州的客家人
黎云昆
客家人南迁,有三个大的中转站,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汀州、广东的梅州,然后再由梅州走向全国、走遍世界。
因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所以,梅州的客家文化十分有代表性。
梅州的客家人话是客家语的正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语广播,采用梅州客家话,播音员从梅州选取。
客家人是最信奉祖宗的。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家族的起源及迁移历史。无论走到哪里,祖宗的牌位要带着,要记住祖宗的官位、荣誉,要像祖宗那样,建功立业。梅州人客家博物馆前,立一口井,上书“饮水思源”(见图1),即要牢记自己的祖宗(见图2)。从图2不难看出,客家人的祖先是做官的。梅州的县志也记载着,到梅州落脚的客家人都是“衣冠之士”。前不久见有人著文,言如何分辨客家人与闽南人,家里供神的是闽南人,家里供祖宗的是客家人,所言极是!
客家人是最讲集体主义的。客家人南迁后,必须以宗族为纽带,联合起来对抗本地土著居民。所以,他们建立围屋,大家抱团取暖,绝不走单,否则,下场很糟糕。所有围屋的建造,都与防御有关,易守难攻。围屋平时作为生活起居之处所,一旦有事,围屋也是堡垒(见图3)。
客家人也最讲个人主义。梅州客家人博物馆大厅内一面墙上大书一“涯(左人字旁)”字(见图4),此字是“我”之意,字典尚未收录。客家人以耕读传家,唯有耕,才可以生存;唯有读,才可以做官。客家人的祖先是做官的,何以能做官?读书才可以做官,而且必须把书读好,才可以做官。所以,客家人所到之处,必修学堂,而且要用最好的材料来修,有的学堂干脆就建在最漂亮的祠堂里。客家人围屋里的学堂,一般也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客家人的孩子们稍一懂事,便被送进学堂(见图5)。但不是每一个读书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都可以做官的,只有刻苦读书,充分发挥个人主义,得了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光宗耀祖。
客家人的祠堂前,一般会有石旗杆,凡族中得中举人、贡士、进士的,均立一石旗杆,以示褒奖。与此同时,也起到了警示外人,不使其小瞧的作用。
客家人重文但绝不轻武。近世的朱德、叶挺、叶剑英都是客家人,我国1956年第一批授衔的唯一的女将军李贞,也是客家人。
客家妇女天足天胸,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客家男子要么读书,要么出外做事,家里的种田、做饭、照顾老人和抚养孩子等里里外外一应事物,全部由客家妇女承担起来,如其裹上小脚,那什么都做不成。
据说,只要会说“涯(左人字旁)系客家人”(见图6),走遍全世界都可以找到客家人。这句话的正音由梅州市梅江区林业局长丘惠玲女士提供,这是最标准的客家话了。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