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条城位于京都市,是德川家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为自己修建的行辕。因当时国家大权为将军掌握,故将军府邸基本上是照着皇宫的式样建造的。将军的全称是征夷大将军,明朝时给日本的国书中所称的日本国王,其实就是这位征夷大将军,不是天皇,当时天皇对如何治理国家,根本就没有发言权。天皇的职责是研究哲学与艺术,现明仁天皇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学。
二条城于1626年建成,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后,二条城便属于朝廷,故又称二条离宫(图1)。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
该城坐西朝东,游客均从自东大门入。门柱为两根60cm见方的整木,门与门柱的木质均为硬阔叶木材,木材表面看似未做任何涂饰,不知何以能够经得起风吹雨淋日晒(图2、3)。
进东大门,迎面是一导游图,以日文与英文书写(图4)。由图可知,二条城分内外两部分,外城有外护城河环绕,内城有内护城河环绕。
进东大门后,向南再向西即为外城的正门,日本人称唐门。此门的确不同凡响,保留和弘扬了我国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凸显了江户时代的豪华气派。门由六根方木柱支撑,木柱上下两端包金。木柱上的横梁也以正木方为之,两端包金,中间也以金装饰。顶部装饰精美,以象征日本皇室的菊花和象征长寿的仙鹤为主要图案,也以黄金装饰,给人以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感觉(图5-9)。
进唐门,迎面可见二之丸御殿大门(图10、11)。此门与唐门的建筑风格一致,所不同的是,门楣上有一彩绘木雕,图案为松树、仙鹤与孔雀,精美绝伦(图12)。
二之丸御殿是日本典型的武家书院风格建筑,由多个建筑组合连接在一起,依次为远侍厅、式台厅、大厅、苏铁厅、黑书院、白书院组成(图13-15)。整个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内部有33阁房间,800多张榻榻米。二之丸御殿是江户时代各地大名藩主和朝廷敕使等候将军接见的场所。
该御殿值得一提的就是殿内的地板,人采在地板上会发出黄莺的鸣叫声,故取名莺声地板。地板发出声音的原因是由地板下部的特殊构造形成的,地板与下面的横梁连接,但保持一定的缝隙,横梁下部由立柱支撑。人踩在地板上,地板受力变形,挤压缝隙,发出声音,这声音又经过地板下部空间的扩音,再传播出去。这也真难为了建筑设计师了,这发出的声响不是为了悦耳,而是为了防止刺客。
二之丸御殿为木制结构,因此防雨水溅蚀至关重要。殿檐下落的水不直接落入地上,而是流入设在屋檐下的水平导流槽,再通过垂直的管道直接送入排水沟中(图16、17)
二之丸御殿的西南侧是二之丸庭园。庭园也设一门,与东大门相仿(图18-20)。大门左侧有一古松,松下置两口青铜鈡(图21),此鈡为幕府末期的倒幕运动中用来与所司代(幕府下设的官署)联络之用。庭园中心为一池,池中一岛,名蓬莱岛,故事一如中国。池中叠石架桥,池畔砌以巨石。据说,这些石块均为各地大名与藩主敬献(图22-25)。
穿过庭园,过内护城河,即到内城。内城为正方形,全部由石块垒成,四面围以内护城河(图26-27)。内城门楼白墙蓝瓦,城墙为巨石砌筑(图28)。城门木质,外包铜皮。大门上还开一小门,以便非常时期出入(图29、30)。
进内城大门,迎面是一内城内城墙豁口。内城至大门处,分为两段,外层与大门连接,内层形成豁口,一旦敌军攻入内城门,则在豁口处会遭遇四面居高临下的打击,类似我国城门处的瓮城(图31-34)。
内城为将军及家人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筑是本丸御殿(图35-37),现不对外开放。此外有一庭园,名“清流园”(图39-41)。
值得一提的是,内城西南角有天守阁遗址。天守阁建于1662年,五层结构,可以纵览整个将军府邸,为将军及眷属登高观景之用,此外也用于安全警戒,后毁于雷击。现存天守阁台基,高21米,上部平台445平方米。来此观光的游客,多登此台,以便观赏将军府邸的全景(图42-45)。
二条城内的所有路面,均铺设石子。雨水可以就地渗入地下,不会形成地表径流,因此没有水土流失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日本在古代引进了很多中华文化,但其中的糟粕没有引,如可耻的太监制度。我国的太监,不仅皇宫里可以养,诸王家中也可以养。但日本的天皇与将军家中均无太监的踪影。此外,日本妇女也不裹脚。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