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红木替代材——红豆木

黎云昆

1  红豆树的基本特性

1.1  红豆树的生物学特性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是蝶形花科槐族红豆属的树种(图1-2)。红豆树为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1m;树皮幼时绿色平滑,老时灰色,浅纵裂。嫩枝被毛,后脱落。裸芽。小叶5~7(3~9),卵形,长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无毛或下面幼时微被柔毛;叶轴及小叶柄近无毛;无托叶。圆锥花序,萼密被黄棕色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子房无毛,胚珠5~6。果扁卵圆形,长3.5~4.7cm,厚革质,干后栗褐色,无毛,有光泽,顶端喙状,具子房柄;种子1~2,近扁圆形,长1~1.7cm,深红色,种脐白色,长7~8mm。花期4月;果期10~11月。产于江苏南部、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陕西南部及四川[1]。广西、贵州也多有分布。

图1(图片由张昊先生提供)

图2(图片由姚渊先生提供)

1.2  红豆树的名称

红豆树名称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红豆树也被称作相思木、相思树、花梨木(浙江)、黑樟、红豆柴、胶丝、樟丝(福建)、鄂西红豆(中国树木分类学)、红宝树、宝树(江苏)[1]。

1.3  红豆树的生长环境

红豆树为半落叶乔木,性喜温暖、湿润,幼树喜光,不耐庇荫,在天然林中常与枫香、漳、楠、栲、栎等树种混生,处于林冠上层。树干分叉性强,主干低矮,侧枝粗壮,且斜向上伸,树冠呈伞形。主干的高矮一般与立体条件和林木生长有关。根系发达,主根深达2m以上。骨干根平斜生长,多分布于0.15~1.2m的土层中。侧根有共生的根瘤菌,0~50cm土层中有很多瘤菌。大的菌块直径可达1cm。鄂西红豆树,结果期晚,人工实生母树林,23年尚未开花。百年以上的天然大树仍生长旺盛,结果丰硕[3]。

1.4  红豆树木材的粗视构造

红豆木边材浅黄褐色,与心材区别明显;宽4.5cm(10个生长轮)。心材栗褐色。木材有光泽,无特殊气味和滋味。生长轮不明显或略明显;散孔材;宽度略均匀,每厘米2-3轮。管孔数少;大小中等,在肉眼下可见至明显;大小一致,分布均匀;散生;浸填体未见。轴向薄壁组织量多;在肉眼下明显;聚翼状及轮界状;少数翼状;在弦切面呈锯齿状抛物线花纹。木射线稀至中;细至略宽,在肉眼下略见,放大镜下明显,比管孔小,径切面上射线斑纹明显。波痕未见。包间道缺如。红豆树心材耐腐,栗褐色,切面光滑。木材有光泽,其聚翼状薄壁组织,在弦断面上可形成美丽的花纹。其心材可以不用油漆,使用长久后反而光亮,非常适合加工制作传统的古典家具。也可以用于制作高级建筑材料、乐器、及工艺品[2]。

2  红豆木是我国重要的珍贵用材

2.1  红豆树被称作花梨木

2.1.1  红豆树作为花梨木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

花梨木是红木中的一种,是非常贵重的木材。红豆树的木材就被称作花梨木。

浙江龙泉宝剑是我国的国宝,历朝历代代表帝王的“尚方宝剑”就出自龙泉宝剑(图3)。龙泉宝剑既然如此名贵,其剑柄和剑鞘的用材一定也是珍贵的用材。

图3

龙泉宝剑生产企业现今在制造剑柄和剑鞘的工段上,立有一说明牌(图2),上写:“剑鞘采用上等花梨木(学名鄂西红豆树),质地刚毅,纹理秀美,越用越亮,永不弯翘。”其英文说明,花梨木为rosewood(红木之英文),鄂西红豆树拉丁文为Ormosia hosiei。由此可知,此中的花梨木即为红豆树木材。

图4

龙泉宝剑的生产历史有三千多年了。在整个生产时期,其剑柄和剑鞘用材不大可能从海外去寻取。他们只能就近采取、使用自产的花梨木,也就是红豆树的木材。

郑万均先生主编的《中国树木志》和中便直指红豆树在浙江就被称作为花梨木[1]。

2.1.2  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多地产花梨木的记载

元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载:“(四明)土产:花梨木、……花梨根。”

四明,位浙江省宁波市西南。自天台山发脉,绵亘于奉化、慈溪、馀姚、上虞、嵊县等县境。此地产花梨木。

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广南所产多珍奇之物……木则有铁力、花梨、紫檀、乌木。铁力,力坚质重,千百年不坏;花梨亚之,赤而有纹;紫檀,力脆而色光润,纹理若犀,树身仅拱把,紫檀无香而白檀香。此三物皆出苍梧、郁林山中,粤西人不知用而东人采之。”

此书说得很明白,铁力、花梨、紫檀,此三物皆出广西苍梧、郁林山中,而且广西人不知此三物的贵重,被广东人占了便宜。

清徐珂《清稗类钞》:“猺山结露,多樟、桂、花梨、紫檀。”

猺山,即大瑶山,位广西境内。此地也产花梨木。

另据《申报》1909年6月2日清政府农工商部文《农工商部奏酌拟振兴林业办法折》载:“就臣部最近之调查而论以言,供用则东三省多松、桦、榆、柞,湖南江西多松、杉、樟、柟,安徽江南浙江多松、杉,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多杉、樟、桐、漆,广西多樟、桂、花梨、紫檀,……”

此文也明确提到,广西产花梨、紫檀。其中花梨一项,当指红豆树。

根据现行的《红木》国家标准,花梨木的树种是指产自热带森林中的紫檀属的树种,不可能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自然生长。因此,我国历史文献中这些所指的花梨木应当就是红豆树。

2.1.3  红豆树木材堪比花梨木

红豆树结子红豆,也称相思豆,故红豆木也被称作相思木。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载:“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矣。纨绔豪奢,又以据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由此可知,相思木是与花梨、瘿木、乌木等价齐观的。

清鲁曾煜《乾隆福州府志》载:“相思木,《闽大记》:‘堪作器用。子冬实,如红豆。’《闽书》:‘似广花梨木。’”

此文指出,福州产相思木,即红豆木,可以制作器物,材质与广州的花梨木相近。清时广州是最大的对外口岸,海外的花梨木多在此转口。因此,广州的花梨木就是海外的花梨木,就是《红木》国家标准中的一类红木。而此文中,福州产相思木,即红豆木。

需要说明的是,鲁文所指的相思木与今人所说的相思树无关。

清唐景崧《台湾通志》载:“相思树,叶细长成簇,形略如杨柳(《彰化县志》)。质黑、木坚,檀板用之(《凤山县志》)。谨案:台产此树甚多,水边植之,尤有临风摇曳之致。《本草纲目》云: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如槐,其花如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此所谓南国红豆也。与相思树同名而异种。台南此树极多,其枝叶柔软蔓缠于榛莽中。各志不载此树,今附辨于此。”

由此可知,唐文中提到的相思木即现今在南方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所广泛栽植的相思树,因“各志不载此树”,所以我国古文献中所指相思树,应指红豆树。

2.1.4  红豆树木材在生产上替代花梨木等红木木材

红豆树木材在生产实践中的确能够替代花梨木等红木木材。

我国一向以红木制作的高档家具、高档建筑装修、高档仪器箱盒、高档工艺品底座,均有以红豆木材作为红木替代材进行生产的实践。

紫檀花梨等木材一向是二胡、四胡、秦琴、等乐器,木鱼、梆子等打击乐器,以及西洋管乐、西洋木琴的主要用材,以红豆木材作为替代材没有任何问题。

我国传统生产的宫灯在海内外均享有盛誉。制作宫灯的材料主要是紫檀、酸枝、花梨木、香枝木等红木树种,但在生产上也有使用红豆木材制作的。

2.3  红豆树木材被称作鸡翅木

红豆树木材不算红木,但其木材物理力学性能与列入《红木》国家标准的红木木材相比并不逊色。

“红豆树,铁刀木等由于宽的轴向薄壁组织带与机械组织带交替排列,木材的板面亦同样显出美丽的、细密的“山水状”或倒“V”字形图案,家具行业叫这类木材为‘鸡翅木’[2]。”

铁刀木是《红木》国家标准规定的鸡翅木。红豆树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758g/cm3,与红木中花梨木0.76g/cm3相当,比铁刀木(鸡翅木)0.705g/cm3要高。气干密度是判别木材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此外其顺纹抗压强度、径面硬度也均高于铁刀木。所以,红豆树木材堪比鸡翅木。

红豆木与铁刀木的物理力学性能比较见表1。

表1 红豆木与铁刀木的物理力学性能比较

木材名称

气干密度

抗弯强度

抗弯弹性模量

顺纹抗压强度

冲击韧性

端面硬度

径面硬度

弦面硬度

g/cm3

Kgf/cm2

103Kgf/cm2

Kgf/cm2

Kgf·m/cm2

Kgf/cm2

Kgf/cm2

Kgf/cm2

铁刀木

0.705

937

113

458

0.720

811

656

698

红豆木

0.758

903

108

477

0.500

733

673

620

注:表中数据来源[2]。

古人也有称红豆树木材为鸡翅木的。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载:“相思木,即红豆树大者,锯版有花文,其近皮数寸无文也。南京以作扇边骨。多年数围者,可为书案,亦称鸡翅木。”

2.4  红豆树被称作铁力木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相思木,似槐、似铁力,性甚耐土,大者斜锯之,有细花云。”

此文提到“相思木,似槐、似铁力”,铁力,即为铁力木,其气干密度堪比紫檀木,为1.08g/cm3,甚硬重,强度高,传统上用以制作船舶的龙骨及舵杆,也用来制作高级家具。因此红豆树木称铁力木自然令人信服。

铁力木也是我国传统上被列为“硬木”的珍贵木材。

清郝玉麟等《雍正广东通志》载:“相思,大树也,材理坚斜,皆可作器。又按《广州志》:相思木有黄紫之分。皆起细花,云坚於铁力木。”

此文更进一步说明,红豆树木坚於铁力木。

2.5  红豆树也被称作铁树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载“长洲褚稼轩《坚瓠集》云:‘铁树即红豆树。我郡东禅寺中有之,天启甲子开花与否,无考。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其花盛开,结实累累。’”

长洲即今之苏州。此文不仅提到苏州有红豆树,而且指名铁树即是红豆树。

红豆树被称为铁树是有原因的。红豆树的木材心材坚硬如铁。这也是红豆树的木材心材能够制作龙泉宝剑剑柄和剑鞘的原因。

3红豆树具有多种文化及实用价值

3.1  红豆树是文人的树

红豆树如此名贵,自然引起了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闻名天下的江阴顾山红豆树,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植。萧统是梁武帝长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所作诗文,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为一代文学巨匠。他编修的《昭明文选》,是后世文人的经典轨范。此树已经成为历代文人景仰之处。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载:“东禅寺红豆一本,结为连理枝,高至三丈,花时沈启南、文征仲、唐子畏、汤子重诸君,恒修文酒之会。”

苏州城内东南原有东禅寺,旧植红豆树,相传为宋时白鸽禅师所植。至明代,当时的四大名士——沈启南(即沈周)、文征仲(即文征明)、唐子畏(即唐伯虎)、汤子重(即汤珍),在红豆树花开之时,举办文酒会。此事被当时和后世的文人传为美谈。

后清代学者、诗文家惠周惕又从寺中移一枝于自家阶前,生意郁然,因自号“红豆主人”,自署“红豆书庄”。当时的名僧上睿为其绘《红豆新居图》,周惕自题五绝句,又赋“红豆词”十首,属和者二百余家。以致四方名士过吴门,必停舟车造访。惠周惕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在国内享有盛誉,“清二百余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清史稿》)此一事成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

红豆树也与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及其妻子柳如是有关。

钱谦益辞官回乡后,与柳如是移柳居常熟红豆山庄。庄内有红豆树一株。顺治十八年(1661年),钱翁八十寿诞,正逢红豆庄红豆树结子一颗,柳如是命小童攀树采得,作为钱谦益生日的贺礼,献与钱谦益。柳如是深知红豆的含义,以红豆为寿礼,确非寻常寿礼可比。钱谦益见礼后,心花怒放,一口气写下了十首绝句。

钱诗一出,文人墨客和者如云,轰动当时文坛。

红豆山庄的红豆树至今尚在,已经成为当地一大旅游景点。

这棵树结的种子,还和民国期间,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8年,陈寅恪先生随清华大学迁入云南昆明。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寅恪从一售书人手中得到了从钱谦益旧园拾得的那株红豆树所结一粒的种子。

自此之后,陈寅恪先生便立下决心,要写一部关于柳如是的书。

1954年,陈寅恪先生开始动笔写这部书。1964年夏,陈寅恪终于写完这部书。

晚年的陈寅恪先生双目失明,腿脚不便,而且疾病缠身。终于以十年的心血,由他口述,请人代写,出了一本关于柳如是八十万字的书——《柳如是别传》。此书完成的时间,恰是钱谦益、柳如是逝世后三百年。

自1938年在昆明花费重金购得的一粒红豆,到他写成这部书时,一直陪伴了他36年。

贵州省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也有一株古红豆树,胸径达1.3m,现生机勃勃,植入云霄(图3)。这株红豆树也是典型的文人树。这树是康熙年间举人何子澄(琼州昌化县令,并代理崖州知州)辞官回乡时种植。后何氏家族发展壮大,成为贵阳望族,号称“一榜三进士,五代七翰林”。“一榜三进士”,是指咸丰10年(1860年),何家三人同时高中一榜,当时贵州仅有10人中进士。“五代七翰林”,是指何家五代之中就有七人出任翰林之职。

现当地的莘莘学子为了能够高考取得名次,也有到树下祭拜的。

图3

3.2  红豆树还被称作佛树

清·徐珂《清稗类钞》载:“扬州方雨村(如川)家园有红豆树,沿称娑罗树,实红豆也。红豆难种,二十余年乃花,又三年乃实。花心中一丝如缕。”

此中记述扬州方雨村(如川)家园中有红豆树,被称作娑罗树。

娑罗树,是佛教的圣树。相传摩耶夫人在兰毗尼园中,手扶娑罗树,产下释迦牟尼。另据《长阿含》载:(毗湿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毗湿婆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三佛,因此,娑罗树也毗湿婆佛悟道之树。

徐文还记述了“新安汪氏娑罗园中生此树,大可合抱,结实红色,珊瑚、火齐(即火齐珠,琉璃的别名),无以过之,亦即红豆耳。”

新安,即安徽。汪氏,即乾隆时名医汪世渡。娑罗园,即其祖居别墅。

汪世渡父子均为当世名医。相传汪世渡子汪大顺为乾隆帝母治病有功,得御赐娑罗树,即红豆树两棵,栽于园中,并以名园。今园尚在,位安徽省歙县富堨村中,现花坛、古井尚存,两株娑罗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现在,一些地方的古红豆树被挂满了红布条,成为人们祭拜祈福的对象。

3.3  红豆树是观赏树

红豆树是著名的景观树种。红豆树是常绿乔木,干形挺拔粗壮,高耸入云,冠形开展,枝条扶疏,给人以昂然向上的精神启迪。红豆树叶深绿色,有光泽,具很好的观赏性;花瓣蝶形,白色或淡红色,有香气,花开满树,气势磅礴。

一些地方将古红豆树作为观赏目的,开辟了专门的旅游线路。

浙江龙泉市,将红豆树作为龙泉市树。

有的城市,如无锡东港,昆山张浦还先后从外地引种红豆树,建立了红豆园。

3.4  红豆树是长寿树

红豆树是著名的长寿树。很多地方都有数百年,上千年的古红豆树(见表2)。这些古红豆树往往承载了厚重的历史。

种植红豆树,可以一代种植,多代受益。

现代城市的厚重感,多通过古树来体现。古木参天,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表2 部分古红豆树表

序号

地点

树龄

胸径

胸围

树高

冠幅

1

江苏常熟城东白茆镇芙蓉村

700

0.73

12

2

重庆黔江区杉岭乡尖山子村

1200

1.83

27

3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

1700

12

50

30

4

江苏张家港凤凰山景区境内鸷山脚下邓家宕

1500

1.91

19.5

5

四川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

1200

50

6

重庆江津区德感街道楠木坝

300

0.5

30

7

福建福安溪柄田头岗村

400

8

四川南充同仁乡青木桥村

1000

1

20

9

重庆巫山双龙镇乌龙村

200

10

重庆市黔江区杉岭乡尖山子村

1200

1.83

27

11

福建莆田涵江区庄边镇西音村新亭组桥头

600

12

贵州省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

300

1.3

13

江苏江阴顾山镇

1400

0.78

10

50

3.5  红豆树种子红豆为红豆树增添了别样风采

3.5.1  红豆象征着爱情

红豆树结子为红豆,晶莹光亮、红艳无比,且经久不退色泽(图4)。因此,红豆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对恋人的思念。唐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中的红豆当为红豆树的种子。

图4

正因为如此,这种树才被称作红豆树,才被称作作相思木或相思树。

唐李济翁《资暇集》载:“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笾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

文中所述相思树,即红豆树。红豆树与槐树、皂荚均为豆科,故叶似槐,花似皂荚。其与槐树、皂荚之不同点在于,其种子赤如珊瑚,是为红豆。

明冯梦龙《情史》载:“古人有血泪事,因呼泪为红豆。相思则流泪,故又名红豆为相思子。”因爱慕所以相思,相思则有血泪,则有红豆。

古人夫妻邮寄书信,也有封以红豆以表相思之意的习俗。清谢堃《花木小志》载:“红豆,一名相思豆,江淛(淛水,即钱塘江)多有之。花穗累然下垂,色颇娇艳。叶较苇荻而瘦。江南风俗,夫妇凡寄书札必缄封红豆数枚,以表相思之意。近日优伶倡伎亦多斆之。”

四川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依托一株古红豆树,成功地打造出“中国婚庆特色村”,通过婚庆活动、仪式、纪念品制作销售、相思林种植认证、特色婚宴等形式,将独特的川西婚庆文化办成特色产业。

现在一些地方将古红豆树作为爱情树,作为月下老人树。恋人们在树下山盟海誓,在树下举办婚礼。一些游人也在树下为自己爱人、亲人、友人的爱情祝福,并希望带回一粒千年古树所结的红豆作为收藏。

3.5.2  红豆可以制成首饰

红豆不仅颜色火红,晶莹光亮,还可以经年不坏。红豆,可以做珠帘、可以做珠串、可以做首饰。

清钮琇《觚剩》载:“红豆名相思子,其树之叶如槐,盛夏子熟,破荚而出,色胜珊瑚,粤中闺阁,多杂珠翠以饰首,经年不坏。”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红豆,本名相思子,……其本木者,树大数围,结子肥硕可玩。……山村儿女,或以饰首,婉如珠翠,收之二三年不坏。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

清时广东是对外经济贸易的最活跃的地区,广东的大家闺秀的鉴赏水平和消费能力,应该在当时首屈一指,她们居然也如此钟爱红豆。

学界一些人认为,象征爱情的红豆应为藤本植物的种子。但屈大均、钮琇笔下的红豆树明显为乔木。此外,唐李济翁《资暇集》及唐李善为左思《吴都赋》作注,均指出红豆之树为大树。

3.5.3  红豆可以做博具

明陶宗仪《説郛》载:“宋程大昌云:博骰,本以木为质。唐世镂骨为窍,杂以朱墨,更有取相思红子纳寘窍中,使其色明现而易见。故温飞卿艳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

博骰,俗称“色子”,正方体,六面,每面有红点,红点数从一到六。以手向上抛之,看落下后最上面的点数,以博输赢。唐以前为木质,唐时改为骨质,点子以红墨点染。也有直接将红豆镶嵌其上,这大约是为了显示其博局的高雅,故被尊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称作“玲珑骰子”。

3.5.4  红豆可以制香、藏香

红豆尽管不是香料,但可以提升香料的品质。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载:“片脑得相思子,香益甚。其入沉麝苏合者,瓷盒蜡封瘗地,月余为妙。”

片脑即龙脑香,如杂以红豆,则“香益甚”。将红豆置入沉香、麝香、苏合香中,放进瓷盒里,以蜡封口,埋入地下一月,取出使用更妙。

香料的贮存和收藏一直是个比较不易解决的问题。时间一长,难免油脂挥发,香味散失。

清郝玉麟等《雍正广东通志》载:“相思木……子名红豆,如珊瑚,珠光莹鲜。唐时曾以进御,以藏龙脑,历久不减。”

红豆可以藏香。以此法藏龙脑香,可保品质不变。

元陈梦根《徐仙翰藻》载:“龙脑香合糯米、炭、相思子贮之,则不耗。”

此文较前文增加了糯米和炭。意思大致相同。

3.5.5  红豆可以入药

杀一切虫毒、蛊毒。清张璐《本经逢原》载:“相思子味苦有毒,立能吐人。其粒半黑半红,故以命名。能通九窍,去心腹邪气,止热闷头痛,风痰瘴疟,杀一切虫毒、蛊毒,取三七枚研水服之,即当吐出。”

清金鉷《雍正广西通志》记载了关于官府防止人们养蛊害人的方法:令人佩带朱砂与红豆,买不起的,由地方官买备施舍。

治猫鬼病。明方以智《物理小识》载:“滇南红豆,鲜红坚实,或嵌骰子,或留银囊。俗以为吉祥。岭南树,似槐,寸可琵琶槽。秋开花,二三月荚枯子老。《千金方》:治猫鬼病,吐之。”

助产。清张璐《本经逢原》载:“相思子状如螺中之子,大如小豆。……妇人难产,手把之便生,屡验。”此中显有迷信的成分,不过若产妇对此深信不疑,当有心理暗示的作用。

4  历史上红豆树(含相思木)的产地

我国历史文献中特别提到了一些重要的红豆树产地。了解这些产地,对今后发展红豆树的种植、加工、利用产业或许会有帮助。

4.1  广西产红豆树

清金鉷《雍正广西通志》载:“红豆,藤县出。……红豆,色并珊瑚,圆转如珠,出永宁、灌阳。”

由此可知,广西的藤县,永宁、灌阳产红豆树。

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古豆山,在灵山县西二百里,以产红豆得名。”

灵山县是现今广西钦州市所辖的一个县。竟以产红豆闻名。

4.2  四川产红豆树

清张晋生等《雍正四川通志》载:“(新宁县)豆山,在县东六十里产红豆木因名。”

新宁县,即今之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县境内有豆山,产红豆木。

4.3  福建产红豆树

明陈道监修,黄仲昭《八闽通志》载:“相思木坚而有文,可旋为器,亦可作几案棋局之类。” 相思木坚而有文,可以认为是上等木材。

清周学曾《道光晋江县志》载:“红豆枝叶如槐,一穗十花,结实如小皂夹,子红如珊瑚,有黑点,俗呼相思子。木曰红相思。”

福建晋江产红豆树,其木名红相思。

民国蔡笃斋《南平县志》载:“相思木一名红豆,以其子圆而红也。红豆质坚而纹细,作器良。”

4.4  湖北产红豆树

清迈柱《雍正湖广通志》载:“红豆出南漳县。”

南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也产红豆树。

4.5  海南产红豆树

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寰宇记》:琼州、儋州皆产苏木。出黎峒。各州县俱出土苏木、红豆木、黄杨木。”

海南产红豆木。

4.6  江苏产红豆树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红豆树。牛首山东北有郑太监坟,坟有红豆树一株,干叶俱碧绿,结实如红豆,故以为名。”

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即南京产红豆树。

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载:“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宗生高冈,族茂幽阜。擢本千寻,垂荫万亩。”

吴都,即今之南京。当时为三国吴国的首都。即为首都,则应有宫苑。其所植树木即有“楠榴之木,相思之树。”

唐李善为此文作注:“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斫之,则文,可作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官署)有之。”

此中的李善所作注释中的相思树,即为红豆树。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南京即有红豆树,而且红豆树为人工种植,那时人们已经利用其木材制作各种器物,包括棋牌局和乐器。

4.7  浙江产相思木

宋张淏《(宝庆)会稽续志》载:“《平泉草木记》:得稽山之相思木。”

稽山即会稽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跨越上虞区、柯桥区、越城区、诸暨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地,主峰香炉峰在嵊州市西北。

清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载:“相思木,《(崇祯)处州府志》:庆元县有相思木。”

明时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龙泉、景宁10县。庆元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下辖县。此地距龙泉宝剑的产地不远,仅90余公里,历史上应当是向龙泉宝剑剑柄和剑鞘提供原料的最佳产地。

12  结论

红豆树是我国十分珍贵的用材树种,历史上一直被当做花梨木、鸡翅木、铁力木,而且其物理力学性能确实比红木中的花梨木、鸡翅木不相上下,可以作为红木替代材。红豆树也是很好的文化树种、观赏树种、长寿树种、药用树种,值得在我国适宜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郑万均.中国树木志[D].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998.

[2] 成俊卿,杨家驹,刘鹏.中国木材志[D].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 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D].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成俊卿.木材学[D].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话题:



0

推荐

黎云昆

黎云昆

355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林业部科技司副司长。从事林业工作40余年,熟悉珍贵树种培育、森林经营、红木产业、生态产业、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以及中国古典家具的型制、结构及文化表达。

文章